作者 | 狡童
揽佬是真火,而且,不但在内娱火,还火到了海外。
海外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的数据显示,靠着《八方来财》和《大展宏图》两首爆款歌曲,揽佬的月听众量突破300万,超越了周杰伦,高居华语歌手第一位。而一首《跳楼机》,也让LBI利比高居第三位,排在他身后的有陈奕迅和林俊杰。
另一位内地歌手汪苏泷也跻身前十,排名第七,他的歌曲《像雨天像晴天》也深受海外华人听众的欢迎。看起来,通过一首接一首的热歌,内地歌手正在向外强势输出。
揽佬找到了“流量密码”谁都没想到,一个来自广东惠州的歌手,操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,用一首“孟菲斯说唱”,改变了华语乐坛的格局。
展开剩余88%过去半年来,随着《八方来财》和《大展宏图》先后在海外爆红,揽佬的Spotify月听众量也不断飙升,目前已经超过300万,成为“华男一”(华语乐坛男歌手一哥)。其实,揽佬不只是“华男一”,而是“世华一”,当前世界上最火的华语歌手。
在Spotify上,《八方来财》的走红,起势于2024年年底,飙升于2025年3月。数据上看,今年1月27日,《八方来财》的Spotify播放量不过218万,在这之后,播放量开始飞涨,日播放量从百万涨到300万,总播放量在7月8日超过3800万,增长了超过16倍。
与此同时,揽佬的另一首歌《大展宏图》也开始在Spotify上走红,播放量从3月30日的130万,涨到了现在的1300万+,三个月播放量也涨了近10倍。
普遍认为,揽佬歌曲走红,跟短视频传播有关,但一首歌曲的爆红,除了传播机制,也需要契合某种社会情绪。
穿越经济周期的当下,“破财”不再时髦,“来财”才是王道,于是,一句“来财,来”让大家仿佛看到了“赛博财神爷”,并争先恐后的要拜一拜。
就像在Bistro和Omakase盛行的同时,手头越来越不宽裕的人们厌倦了“精致化”,转而从“烟火气”寻求满足,揽佬的歌曲大概也是偶然把到了这一脉,点燃了听众的朴素心愿:别整那么多虚头巴脑的,“来财,来,来财,来!”
揽佬的火并不限于华语乐坛,《八方来财》和《大展宏图》一度冲进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印度、沙特、土耳其、冰岛、尼日利亚、保加利亚和埃及等数十个国家的Spotify飙升榜,大有全球蔓延的趋势。
这无疑跟揽佬歌曲的“孟菲斯说唱”风格有关,借助短视频的魔力,这种全世界都能听懂的“音乐语言”帮他打通了全球网络的任督二脉,成为揽佬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内娱热歌承包华语乐坛2025年上半年的华语乐坛,可以说被内娱热歌承包了,先后推出新作的老牌巨星陶喆和蔡依林,也没能抢到多少风头。
揽佬虽然很火,但《跳楼机》更火。这首歌不但在内娱实现“全网冠”,还红遍中国港台和东南亚。
今年1月底2月初,《跳楼机》的Spotify播放量不过40来万,如今已经超过6700万,五个月来播放量涨了超过150倍。LBI利比在Spotify上火的歌曲不只有《跳楼机》,还有《小城夏天》、《或许》和《洛杉矶》,这让他的月听众量排名第三,仅次于揽佬和周杰伦。
在中国台湾,今年上半年最火的歌曲无疑是《跳楼机》,在体现台湾音乐流行趋势的KKBOX年度累计榜上,两个版本的《跳楼机》进入前五,其中,原版排第一,翻唱版排第四。不出意外,《跳楼机》将会成为今年KKBOX的华语年度第一。
有意思的是,KKBOX年度累计榜上半年最火的前十首歌里,有一半的歌曲来自内地歌手,除了《跳楼机》,汪苏泷的《像晴天像雨天》(#3)、于东然的《有一种遗憾叫我们》(#9)和李宇春的《是你》(#10)。
这些歌曲基本上分成两类,一类是《跳楼机》这样的短视频热歌,另一类是热剧的OST,比如热剧《难哄》有多首歌曲上榜。虽然两条路径看起来相对独立,但它们有时也会交叉:比如剧集OST通过短视频剪辑走红,而短视频爆款反过来也被选入影视剧当作插曲。
所以,说内娱热歌承包华语乐坛一点都不夸张。今年上半年,短视频和热剧的协同效应,进一步放大内娱的新兴渠道优势,让华语乐坛进入了内娱的“节奏”。
内地歌曲强势输出到港台市场并不是新鲜事。回顾KKBOX年度累计榜,2017年至今,《体面》(于文文)、《我们不一样》(大壮)、《绿色》(陈雪凝)、《少年》(梦然)、《你的答案》(阿冗)、《星辰大海》(黄霄雲)和《我会等》(承桓)等内地歌曲先后跻身年度前十。《体面》和《我会等》还拿过年度第一。
华语乐坛的重心向内娱结构性转移这个趋势早已发生,只是在2025年表现得比较突出。过去,内地市场更多被视为“货架”,如今,内地歌手正在一统华语乐坛的审美。
华语乐坛巨变?Spotify月听众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日更数据,反映的更多是当下的热度。揽佬和LBI利比能够名列前茅,跟歌曲的当下热度关系很大。如果看粉丝量(Follower),周杰伦在Spotify仍然遥遥领先。
在动态数据上超越周杰伦,并不难。Higher Brothers和王嘉尔的Spotify月听众量都曾一度超过周杰伦。Spotify上播放量最高的中文歌,也不是周杰伦的歌曲,而是周兴哲的《你,好不好?》。(同时也是Spotify上首支播放量破亿的中文歌)
拼数据,周董也没带怕的,他仍然是Spotify上破亿歌曲最多的华语歌手,而且,周杰伦的强并不只是强在数据,而是强在通过作品沉淀出来的文化影响力,这种文化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,至今仍然为年轻人津津乐道。
相反,尽管过去这些年热歌一茬接一茬的出现,却始终没有改变外界对于“华语乐坛完蛋了”的刻板印象,因为,这些歌曲数据再好,始终只是短期的流量狂欢,而这些热歌背后的歌手也始终只是平台的“动态数据”,没有成为被广为认知的文化icon。
华语乐坛需要变化是一定的,正在发生变化也是一定的,揽佬的“动态数据”并不能证明新一代歌手真的超越了周杰伦,但这种变化本身仍然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。
长期以来,华语乐坛更多是文化精英们至上而下的灌输,如今,揽佬和LBI利比等小城歌手们,借助新兴渠道的力量,用一点点信手拈来的“烟火气”和实实在在的底层生存哲学,自下而上的改变着华语乐坛的生态,哪怕他们目前更多只是平台的“动态数据”,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影响力。
光靠小城歌手们自己,或许很难形成文化影响力。周杰伦能成为周杰伦,靠的不只是他的个人才华,也是他背后专业团队协作的结晶,是传统媒介参与构建的集体情怀。随着媒介的变化,过去的模式已经失灵,行业需要帮助新一代人建立自己的坐标。
当下的华语乐坛,不缺热歌,也不缺歌手,地大物博的内地也有着足够多的“烟火气”,问题在于,如何在新媒介语境下,汲取传统唱片业的经验,形成一套把音乐做成“文化”的新方法,让那些转瞬即逝的“动态数据”,真正沉淀下来,变成可被记住、被言说和被延展的文化内容。
华语乐坛真的发生巨变了吗?数据上看确实如此,但变得更好还是更差?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。
-全文完-
发布于:北京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